牢记使命看担当
致敬拼搏在工作第一线的印刷工人
编者按: 在集团前不久举办的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演讲比赛中,一位演讲者说:即使不是出版集团航船上镇定自若的船长,不是勇斗风浪的水手,但只要当好船上的一颗螺丝钉,谁又能说,这不是光荣的尊龙凯时人呢?诚然,集团有发扬着文字力量的图书编辑者,有直接面向广大读者的知识传递者,有把资本与金融融合发展的文化投资者,他们以各自所长,为集团的做大做强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。与此同时,在尊龙凯时人的方阵中,还有这样一些人,他们没有安静的办公室,要伴着机器的轰鸣完成整日的劳作;他们不需要编校大量的文字,却要搬动成千上万斤纸张、油墨、成品;他们在炎炎夏日中没有凉爽的空调,敞怀光背似乎衣衫不整......他们,就是我们的印厂职工
脸颊上淌下的成串汗珠,工作服上一层又一层的汗碱,粗糙的满是伤口的大手,午休片刻露出的满足笑容......所有这些,诠释着他们作为出版航船上一颗螺丝钉的骄傲,彰显着他们作为尊龙凯时人的责任与担当。让我们把镜头对准他们,对准每一位尊龙凯时人!
厉兵秣马,备战18秋统编三科教材
自2017年秋季教材开始,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开始统一使用,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形势、新挑战,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战略擘画。按时、平稳、有序地完成统编三科教材的印制发行工作,是中央赋予全国出版发行战线的又一项重大政治任务。2018年秋季教材印制工作已全面展开,截至6月20日,股份公司共安排付印教材品种308种,4343.01万册,用纸31.9万令,与去年相比,付印情况均超过四成。但由于今年一、二、七、八年级的统编三科教材修订送审,外加三、九年级新编,定稿时间相对较晚,致使统编三科教材付印晚,为统编三科教材课前到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。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形势下教材建设的方针政策,切实做好国家统编教材的印制工作,股份公司所属的四家印务单位高度重视,全员联动,做足准备,严格监管,全力以赴确保印制任务圆满完成。
进入六月份以来,气温持续升高,“橙色预警”不断,伴随着持续攀升的高温天气,是印务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如火如荼的冲天干劲和斗志昂扬创佳绩、齐心协力夺高产的饱满工作热情。为确保三科教材印制周期和质量,各印务公司专门成立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印制工作领导小组,由公司主要负责人任组长,多次召开专题印制会议。公司生产部门专门编制了印制时间表和任务表,制定了印制计划。接到任务后,首先确认印刷委托合同,及时查看印制施工单,逐项核查、数量、纸张要求、周期要求,第一时间通知材料部门及车间做好生产准备工作。生产部依据施工单要求,安排机台、制订生产计划,实行全过程生产进度控制,做到机台和品种的产量日报。在教材印制过程中,从原材物料使用、印制过程监管、废弃物料处理等方面严格落实绿色印刷标准,使用指定品牌,确保印制所使用的纸张、油墨、润版液、覆膜胶、热熔胶等产品完全符合绿色印刷标准,调集最优质、最环保的纸张、油墨等原材料,指定最专业的机台集中印制,确保国家统编三科教材的绿色印刷品质。产品印装期间,企业自身依据标准不断进行产品的自检和抽检工作,全部自检、抽检记录均保留,实行产品质量倒查追查制度。
印厂上下紧紧围绕教材印制这一中心任务,牢固树立“一盘棋”思想,科学调度,周密安排,相互协调,相互协助,克服高温酷暑等困难,出满勤、干满点,放弃周末和节假日,一直奋战在生产第一线,全力以赴保障教材生产任务。
镜头一:表率
办公楼里空空荡荡,与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形成了强烈对比。在车间里,记者遇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,有厂领导,有部门负责人,有各科室的工作人员,所有机关人员都下到车间一线,操作机器的、搬运物品的、打包装车的,个个技术熟练,有条不紊,还真和一线工人分不出来。再仔细观察,机关人员大多衣着齐整,即使工作服被汗水湿了再干、干了再湿,倒没有几个“赤膊上阵”的,而且党员还都戴着党徽。“没办法,一到印刷旺季,人手极度短缺,到劳务市场上,一百块钱一天都找不到人,再多就超过在职员工工资了。”说话间,厂长高军就把五十多斤的一包书漂亮地打好捆,整齐地码在一边。据了解,机关人员到车间是厂里的传统,每年能达到四个多月,厂领导班子成员全年365天,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,哪怕是除夕夜,每晚都有人在厂值班。
镜头二:四万斤
“40000斤”,每包50余斤,一盘16包,一天50盘,几个简单数字的相乘,就是每个打包台一天的基础工作量。数字的巨大让记者震惊,透过数字4后面那一串连续的零,我们看到了一群忙碌的身影……
打包机旁几名打包员正在紧张工作,把牛皮纸铺平,码上整齐的书籍,再用牛皮纸把书严丝合缝地包起来,然后推到打包机上,“嗖,嗖……”四条打包带把包捆得结结实实,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二十秒。铺纸,码书,包装,捆扎,上盘,几个重复的动作,手脚麻利的师傅们一气呵成。
记者掂了一下包,或许没有预料会如此重,不由踉跄了一下。一旁的工人师傅笑着说,即使是棒小伙,这个活两天干下来,手臂也会抬不起来。
镜头三:温度
斑驳的墙上挂着简陋的温度计,细细的指针停留在38摄氏度的位置。“现在刚入夏不久,天气还是比较舒服的,再过几天就要经常爆表了”!温度计的最大计量值只有40摄氏度,爆表温度是多少,恐怕只有车间里的人才能体会。联想到三伏天的热浪,吹着空调还嫌热的自己,记者的汗水也瞬间流了下来。
印刷机上,换版师傅蜷缩着身子,只看到衣服上那一道道汗碱;
胶装机前,女工有序地相互配合,不时流下的汗滴,并没有打乱她们的工作节奏;
打包机旁,小伙子们黝黑的背上,微红的脸上布满密密麻麻的汗珠,手里的活一刻也没有停下……
38摄氏度,舒服?记者可以想象集中在三伏天的教材印制的场景:人员、机器24小时连轴转,高强度的工作,发烫的机器,整个车间就是一个大大的“蒸笼”。
镜头四:降温
偌大的机器下面是几个装满冰块的塑料桶,旁边是呼呼作响的大马力风扇,然而,所有的风扇基本没有朝向工人的,几乎都是朝着机器吹着仅有的凉风,这一切都是在为机器“解暑降温”。每次教材印刷高峰期来临之前,印厂都会仔仔细细检修机器,做好充分的降温准备,力争机器达到最佳的运转状态。
商业轮转印刷机由于自带烘箱,印刷烘干时产生大量热量,再加上夏季高温酷暑,高温时节车间温度大都在42度以上。为了改善商业轮转印刷车间工作环境,公司每年都采购大量冰块用于降温,防止设备因高温而停止运转。“商轮车间每到夏天就像是一个蒸笼,温度爆表是常有的事情,洗完胶皮浑身都湿透了,在烘箱边上操作一会就烘干了,一天下来衣服湿了干,干了湿,反反复复,衣服上全都是碱渍。”商业轮转印刷机机长张清松介绍到。2018年印厂在商业轮转车间安装了空调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温状况,改善了工作环境。“现在安装了机台空调,虽然车间还是很热,但在洗完胶皮的时候能有点凉风,已经心满意足了。”员工们满意的回复着现在的工作环境。
镜头五:改善
午餐时间到了,员工们陆陆续续从车间前往餐厅用餐,因食堂空间所限,各车间只能错时用餐。员工们依次排队取餐盘,打餐后坐在餐桌上用餐。“今年公司利用现有条件,力所能及地改善员工用餐质量,新招聘了两名餐厅员工,加大用餐投入,现在基本每周都能吃上一次鸡腿、一条烧鱼、一个四喜丸子,同时根据时令,有时也会提供蒸包、排骨、烩松肉等。”餐厅负责人王学梅略带自豪的介绍,却让记者感到一阵心酸。说话间,王学梅和餐厅师傅将两盆菜,几笼米饭、馒头装到车上,“车间印刷教材繁忙的时候,车间工人中午吃饭时间不停机,我们就把饭菜送到车间机台上,工人们就在机台上一边操作着机器设备,一边吃饭。”在教材印刷旺季,机器一关一停就会浪费很多时间,印厂上下是分秒必争,送餐到机台,做到中午吃饭时间不停机,即使是到餐厅用餐的员工用餐完毕后也没有休息时间,回车间立马开始工作,全力以赴保障生产进度。
镜头六:技改
裁纸是印刷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,印厂以前的老式裁纸机是需要手动搬纸,操作工人将成捆的纸张搬到操作台,裁切完毕后再搬下,周而复始。教材印刷繁忙时,每个班组每天需要裁切约15000公斤重的400令纸。一天工作下来,操作工人累得腰都直不起来。“我干裁纸这个工作有三十五六年了,年轻的时候搬上搬下还能将就,但也难免晚上回家累得浑身疼,腰肌劳损是必然的。”操作工人杜小虎介绍,“使用全自动裁纸机后,搬纸实现了自动化,再也不用搬上搬下了,劳动强度降低了,效率也提高了。”
印厂以前使用的精装生产线是2003年购进的国外淘汰的二手精装设备,至今已使用15年,机器落后陈旧、品质差、效率低、浪费大、用人多、周期长,整个工序共需30余人,每天产量仅为2000册。2017年,印厂利用募投资金引进马天尼钻石MC60全自动精装联动生产线一条,实现对现有精装图书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全面升级改造。设备升级后,仅需7人,每天短版图书产量约1.2万册,长版图书产量约2万册。
“要是能把那些三四十年的老设备都逐步更换掉,提高产能和质量,那咱的市场竞争能力可就没的说啦!”一旁的技术人员眼睛里闪烁着乐观和希望......
让我们用镜头记录劳动者的风采,他们是车间里一个个普通的身影,点点滴滴,他们传承着老一辈印刷人吃苦耐劳,敢打硬仗的优良传统……
更多新闻
More- 集团“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”主题演讲比赛圆满落幕2018-06-12
- 从一套书到一个融合出版项目“身边汉字”的出版探索之路2018-06-11